多个省会安葬现状调查:济南40万豪华墓地不愁卖

2013年04月03日09:47  法治周末
郑州市树葬林   赵红旗 摄 郑州市树葬林 赵红旗 摄

  法治周末记者 赵红旗 祝优优 贺宝利 刘希平 孟伟阳

  发自郑州、宁波、西安、长沙、济南

  梨花风起正清明。

  清明节,是每年农历三月的一个节气。起源于我国周朝,再加上春秋战国晋文公祭拜介子推忠孝故事的寒食节,逐渐形成一个慎终追远、敦亲睦族以及行孝祀祭的节日,其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。

  每年清明节前后一个月,浙江乡下田野上的艾青长势最喜人。这种平凡无奇的野草,开出鹅黄色的小花,一小朵一小朵地簇拥在一起,是春日里最不可或缺的风景。

  用艾青制作的青团(也称“清明果”)带有独特芳香,是南方地区特有的清明食物。

  曾经,一代又一代的先辈们重复着这样的场景:采摘艾青、制作青团、准备祭品,一把锄头挑起一个大箩筐,筐里摆放着扫墓所需的各种祭品,一家老小慢慢悠悠地走向祖先的墓地。

  那个时候,爷爷辈们嘴里衔着一根烟,小心翼翼地走在泥泞的田间小路上。孩儿们,则不顾道路泥泞,欢天喜地地蹦蹦跳跳着,两手不得闲,一会儿去逗逗蝴蝶,一会儿去捞一把油菜花。

  如今,又是一年清明时,艾草长势依旧,青团也还是主要的祭品,爷爷辈们依然挑着箩筐,走在田间小路上,只是身边的孩儿们多半已不见踪影。

  “孩子大了,到城里去生活,路途远,时间紧,回不来。孙儿?他们有他们的纪念方式,说是在一个叫网上的地方,有鲜花,还有音乐。”70岁的祝爷爷口中说着“可以理解”,眼神中却流露出些许失望,脸上也满是落寞。

  这份失望和落寞,不知是因儿孙们缺席这个重要节日,还是因为感慨时移俗易。

  祭奠方式的变与不变

  “清明节,计划回家吗?”

  “不回了。才3天假,一来一回还要花好些钱,还不如找个地方去玩玩。”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十多名家在外地的年轻人,离家相对较远的都表示不回家,离家较近的则表示“考虑中”。

  至于对祖先的纪念方式,部分受访者表示将钱寄回家,让家里的长辈代为祭拜;相当一部分受访者则表示,采用网祭的方式。

  网祭,就是网上祭奠,即在互联网上建立一个网上纪念堂或网上墓地,用鲜花和音乐代替现实生活中的焚香、烧祭品等形式。

  1989年出生于浙江宁波、如今在北京工作的小北,就表示自己更倾向于网祭。

  小北觉得,踏青扫墓固然是一种实际的行动,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表达对先人的缅怀和追思。“现在很多人没有时间回家过清明,通过网上祭奠的形式,也能表达寄托哀思的需要。”

  对城里年轻人这种自诩“环保、低碳”的祭奠方式,山东省郓城县20多位受访者90%表示短期内难以接受。

  “我们还是要在清明节这天上午到坟前去拔拔草、烧烧纸、说说话的。”53岁的马雪芳告诉记者,她是在父母亲去世后,才主动从邻居、亲友那里了解过节风俗的。

  在郓城县,风俗相对比较简单,清明节早上要煮鸡蛋给全家人吃,然后由儿媳或闺女上午去老人坟前祭奠。祭奠时,只有在一年祭或三年祭的场合才会摆供品,其余时间一般是烧烧纸,如今也烧些手机、汽车等纸扎的祭品。

  马雪芳说,形式虽然相对比较简单,但毕竟是对自己至亲的祭奠,所以还是很虔诚、很严肃的。再说,别人都去(祭奠),你没去,你家亲人的坟前杂草长得比人头还高,像话吗?

  郓城县前张村一名上初中的孩子,表示清明节对自己来说就是假期,没有什么感觉。

  面对孩子的不以为然,孩子的父亲对记者解释说:“我祭奠的是我的娘,对孩子来说就是奶奶,隔代不亲,年轻人对清明节没有什么感觉是可以理解的。如果哪天他们的父母‘走’了,他们自己就懂得过节了,不用教的。”

  湖南长沙将扫墓称为“挂山”,有“前三后七”之称,即清明节的前三天后七天为扫墓期。

  有长沙市民告诉记者,随着这几年媒体加大“绿色扫墓”的宣传,很多人开始改变传统的祭扫方式,鲜花祭祀等一些绿色低碳的祭扫方式慢慢流行起来。

  在今年清明节期间,长沙市民政局要求各公墓单位继续开展“鲜花换鞭炮”活动;同时提倡为身体不便和外地的市民提供“代为祭扫”服务,推行网上祭祀、倡导居家祭祀。

  近几年来,尽管网上祭奠、居家祭奠、社区祭奠等绿色祭奠方式逐渐兴起,为一些市民所接受,但传统祭奠方式还是占据了主流。尤其在农村,除了一家一户的祭奠,族里的大祭隆重依然。

  生态葬逐渐兴起

  “再不拉了,明天全家人还要去外地祭祀老人。”刚过晚间8点,陕西西安的出租车司机刘师傅就拒绝再拉客。刘师傅所讲的去外地,是指距西安百里之外父亲的安息地。

  原来他那从河南逃荒来西安扎根的老父亲,临终前有个要求——要么在公墓内树葬,要么就去山里有水有树的地方。

  几年前,西安公墓内尚无树葬,西安秦岭山下的经营性墓园又贵得吓人,刘师傅不得不托人在渭南市的富平,为父亲的安息安家。“还是贵得吓人,全部下来将近3万元。”儿子尚未成家的刘师傅叹息。

  不过,从明年起,像刘师傅这样在西安面对死不起的贫困族,或许将不用再发愁。日前西安市出台面向城乡全面推出的改革措施,其中一项将由政府投资逐步实现公益性公墓各区县全覆盖。在公益性公墓内逐步推行生态安葬,推广树葬、花葬、草坪葬等形式。

  其实,树葬、花葬这些生态葬方式,在河南郑州、浙江宁波等地早几年前就开始逐步推广。但即使已经强力推行了6年树葬的河南郑州,也颇感全面推广的艰难。

  3月30日上午,在郑州东南郊的新郑市龙湖镇河南福寿园,法治周末记者见证了一次树葬的全过程。

  挖好树坑,将亲人的骨灰缓缓放进树坑底部,再撒上美丽的花瓣,然后放上一棵大叶女贞树,封土、浇水……最后在树上系上象征追忆与思念的黄丝带。 

  整个过程没有鞭炮的喧嚣,没有焚烧祭品的青烟。伴随着委婉动听、催人泪下的《送别》曲“长亭外,古道边,芳草碧连天……”和淅淅沥沥就像逝者亲人眼泪的春雨,郑州市67个家庭将84位亲人的骨灰植入了四季常青的大叶女贞树下。

  “父亲生前就特别喜欢树,让骨灰长眠在绿树下,也是他老人家的愿望,我特地赶回来参加这个活动,圆父亲生前最后一个心愿。”吴景(化名)女士老家在郑州,目前在江苏工作,得知郑州要在清明节前夕举行树葬活动,和兄弟姐妹商量后,特意从江苏赶回来。

  与吴景一样,以树代碑,让树成为亲人生命的延续和象征,已成为一些市民的共识。

  “越来越多的市民接受了这种文明、环保的殡葬方式。”郑州市殡葬管理处主任杨虎告诉法治周末记者,由郑州市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“清明雨、绿色风、文明行”集体树葬活动已连续举行了6年,共有711位逝者的骨灰回归自然。

  除了树葬、花葬,近年来还逐渐兴起一种新的生态葬——海葬。

  2009年,受土地资源紧缺等因素影响,浙江嘉兴率先推出海葬,至今已有118位逝者选择魂归大海。

  所谓海葬,就是将骨灰撒入大海的一种葬法。由嘉兴开头,上海、温州、台州等地逐步推广海葬。但响应者屈指可数。

  今年清明节前夕,浙江绍兴殡仪馆开始登记海葬服务,本地户口实施海葬的,直系亲属可领取5000元补贴。

  4月1日,浙江宁波开展首次骨灰撒海活动,共有8位逝者选择了海葬。

  承办方宁波同泰嘉陵墓园,是全国示范性陵园,2008年开业。早在推出海葬之前,同泰嘉陵就已专门布置了一个生态墓地区,向民众推广生态葬。

  在墓园西北角,绿草茵茵中平铺着两排笔记本大小的黑色石碑,石碑上印刻了逝者的名字,石碑下埋葬着逝者的骨灰盒。这便是草坪葬墓区了。这里的骨灰盒是可降解材质,真正做到了“入土为安”。

  但是,传统观念的束缚,导致生态墓地很少能为大众所接受,同泰嘉陵的树葬区、花葬区目前还在推行中,主营业务还是以传统墓区为主。

  记者了解到,在环境较好的同泰嘉陵,选择生态墓地价格在3000元左右。但鲜少人选择。目前普遍选择的是设计简单在草地上立起一块方方正正的石碑,面积也就1平方米左右的墓地,价格在2至3万元左右。

  生态葬叫好不叫座

  在殡葬业已工作了近20年的郑州市殡葬管理处主任杨虎坦言,相对于传统殡葬,树葬不保留坟头,把墓地变成了林地,很环保,也很卫生,但被广泛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,主要还是人们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比较重。

  6年前,郑州市民政局、市绿化办、市文明办等多个部门,共同在清明节前夕发起树葬活动,并承诺,在整个树葬过程中,不让树葬家属花一分钱,全部由政府出资。

  据杨虎介绍,参加树葬活动的市民家庭,需提前签订骨灰植树协议书,其中包括只能采取网上祭奠或到现场浇水、献鲜花祭奠,不得在现场烧纸焚香、燃放鞭炮等。

  活动主办方还特别声明,负责骨灰植树活动所植树木的免费日常管理工作,除因无法抗拒的自然因素外,保证5年内不移植或砍伐。如果树木出现死亡,还会免费补栽。

  郑州市民政局局长谢霜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,实行“生态葬”是一种让逝者回归自然,土地也能重复利用的“终极”处理骨灰的葬法。民政部门一直致力于推行节地丧葬,降低丧葬费用,在满足市民对丧葬的基本需求的同时,引导市民逐渐树立“厚养薄葬”的观念。

  谢霜云坦言,为了引导市民接受免费树葬,也有些不得已的折中措施,比如,不强制规定逝者骨灰必须撒入泥土、而允许木质骨灰盒埋入树下等。为铭记逝者,方便家属亲友寻找吊唁,从去年开始,在植树葬纪念苑内建立庄重的墙式“树葬碑”,镌刻参加树葬的亡者姓名,让家属有一个祭拜的场所。

  “中国传统的丧葬习俗已延续上千年。从人的生命逝去到火化、到出殡,一系列的过程都是绿色殡葬的广义范畴,这些都在一步步改革中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”谢霜云表示,今后,将把树葬活动常态化。

  “土地越来越紧张,绿色殡葬肯定是大势所趋。但在我们家乡,树葬是要被说闲话的。墓地要建得好,逝者才能安息,生者也没有遗憾,这是一种传统观念。”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尽管市民对树葬比较看好,但仍然“犹豫不定”。

  杨虎向记者介绍说,不少市民通过电话咨询树葬事宜,并表示想报名参加今年的树葬仪式。但参加树葬活动的实际人数比咨询人数相差较大,这也说明需要加强引导,工作量很大。

  “树葬迟迟难以在郑州全面推行,除了群众观念难以转变外,还在于选址难、租车难。”谢霜云说,在选址上,民政部门不停地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、协调,但拟选址的一些村民不愿意,需要与这些村民进行深入的沟通,让他们支持树葬。

  “每年举行树葬前往墓地时,租车也是问题。”杨虎说,许多司机一听乘客携带骨灰,给多少钱都不愿意拉,他们只好通过组织租借一些单位的班车。可喜的是,随着树葬的推行,低碳的殡葬和祭扫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。

  据了解,目前河南省公墓、陵园的普通墓穴面积一般在1平方米左右,大多需要1万元到2万元,而采用树葬,占地小、花费少,既不会造成环境污染,又能为树木提供营养滋养物。

  “绿色环保殡葬是中国殡葬改革的基本方向,不管再难,都要走下去。”谢霜云建议,国家应尽早出台殡葬法,利用法治手段改变目前盛行的厚葬风气和普遍存在的土葬及骨灰“二次装棺”等现状,将生态的骨灰处理方式让人们普遍接受,从制度和思想上解决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矛盾。

  高价墓地仍受“热捧”

  今年3月28日,民政部发布《中国殡葬事业发展绿皮书》指出,多数城市现有墓穴或在10年内用完。绿皮书是按2010年死亡人口数量来进行推算的。

  由于墓地短缺,目前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大型城市出现墓地供应紧缺情况,很多骨灰不能安葬。以北京为例,2010年死亡人口当年安葬在合法墓地的比例为31.3%。

  鉴于墓地短缺的现状,今年民政部拟出台“城镇公益性公墓规划方案”,规划建立一批城镇公益性公墓,大力推广生态葬。

  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李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特别提到,今年重点要引导支持生态节地安葬方式,把骨灰存放、树葬、深埋等不占地或少占土地的骨灰处理方式,纳入政府保障范围,实行费用减免补贴。

  虽然从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有关部门,都在不余遗力地推广生态葬方式,但在实践中,各地的生态葬频频遇冷。

  在浙江杭州,2012年主城区各公墓陵园推出的2000个定价为2000元的低价生态墓穴,到2013年3月只售出了27个;

  在上海最大的壁葬墓园天逸静园•玫瑰园,2004年开园至今,8万个室内壁葬穴位仅销售了不足9000穴,园方提供给特殊困难群体的免费穴位,3个月内全市仅有两人咨询;

  同样在上海的长桥山庄墓园,一年前打造了极具海派文化特色的沪上首家室外景观式壁葬群,一年过去了,3600个穴位仅仅销售了36个。

  在陕西西安,目前全市17个经营性墓园,均有生态葬区域,但生态葬的比例仅占10%左右。尴尬的现状,甚至使发展了12年的树葬墓园——阎良汉皇树葬园不得不进行最大规模的改造,园区暂停树葬经营,缩减树葬面积,大力建设万元以下的传统立碑式墓葬。

  与节地墓穴的“滞销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价格是节地葬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传统墓葬依然受到市民“热捧”。而正是市民的“热捧”,使得传统墓葬价格年年攀升。

  有媒体调查发现,山东济南的墓地价格5年翻了一番,40万元的豪华墓地不愁卖;另外,辽宁沈阳的墓地价格从2003年到2013年这10年来也翻了3倍左右。

  超高价墓地依然在各地销售。日前,沈阳网友“蓝点湾”就在论坛中吐槽:“前几天去墓园,你们猜一个墓穴卖多少钱?震惊了!不到40平,169万!相当于4万多一平!金子盖的啊!”

  值得一提的还有,媒体调查发现,日益高企的墓地价格,甚至催生了不同程度的“活人墓”、“屯墓”、“炒墓”现象。

  一边是日益稀缺的城市土地,一边是不断上升的墓园用地要求,面对“死人与活人争地”的尴尬,我们如何与先人和平相处?

  这或许是我们长时间要面对的命题。

分享到:
猜你喜欢

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

保存  |  打印  |  关闭
  • 新闻空军苏27坠机遇难飞行员名单披露
  • 体育亚冠舜天2-0首胜 国安平与榜首同分 视频
  • 娱乐杜海涛被曝不满墨镜被摘与人口角冲突
  • 财经城市天然气价格黑洞:高盈利却仍喊涨价
  • 科技传苹果第二季开始生产新iPhone
  • 博客徐焰:中国曾遭受五次核威胁 苹果玩砸了
  • 读书半世飘零功过谁说:张学良幽禁秘史
  • 教育大四学生写万言忏悔书 劝莫虚度光阴
  • 育儿3人染禽流感 提醒儿童少喂鸽子接触禽类